电子科技大学13位现任领导分工 1位全国政协委员近期,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将对已经开办“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区块链工程”、“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的部分高校现任领导进行集中盘点,旨在让更多学生和家长了解这些“新专业”所在高校领导分工及研究方向、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第13期盘点对象是电子科技大学。目前电子科技大学已经设置本科专业。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面向国家建设重大需要和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紧跟全球科技前沿,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学科和人工智能领域优势,突显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电子信息、机器学习、统计学、数学、脑与认知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构建优质的创新实践平台和创造丰富的科研实习和企业实训机会,注重提升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学习、技术应用和源头创新等三方面的能力,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与应用创新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导论、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最优化算法、统计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分布式并行计算、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机器学习理论与算法、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脑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实践与企业实训等。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校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成长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基地。学校现有在读本、硕、博学生42000余人,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教师2500余人,教授近700人。截至目前,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
电子科技大学现任领导:王亚非,校长曾勇,党委申小蓉、彭岚、靳敏,副校长朱宏、胡皓全、徐红兵、胡俊、孔令讲、罗光春,党委王亚非、朱宏、申小蓉、胡皓全、彭岚、靳敏、徐红兵、胡俊、孔令讲、罗光春、武好明,校长助理徐谡。
王亚非,男,1963年5月生,中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系(现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激光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后分别获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硕士学位和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2007年6月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2016年12月任电子科技大学。二十大代表,四川省第十三届、十四届会委员。长期从事电磁场与波、光声与声光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主管党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联系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学院。
曾勇,男,1963年10月生,中国致公党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四川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会。1985年7月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7月清华大学系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0年1月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8年7月进校工作至今。2015年4月任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2018年9月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长期从事金融工程、资本市场与公司金融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主管审计工作,分管学校办公室、审计处。联系航空航天学院、英才实验学院。
申小蓉,女,1963年9月出生,中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7月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到校工作至今。期间分别在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完成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习。2013年8月任学校党委。主要从事思想教育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主管宣传、学生、共青团、文科建设工作,分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管理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联系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彭岚,女,1966年4月出生,中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重庆大学电厂热能动力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重庆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0年留校工作。在重庆大学工作期间,2001年获重庆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8月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纪委。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材料制备及加工过程中的热物理问题、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主持纪委工作,主管纪检、监察、巡察工作,分管纪委办公室、监督检查室、监察处澳门太阳游戏网站、党委巡察工作办公室。联系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
靳敏,女,1968年10月生,中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0年7月于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思想教育专业毕业后留校。199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工程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5年8月任校党委,2017年8月任学校党委。主要从事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主管、离退休、工会、档案、继续教育、出版工作,协助分管党建工作,分管党委部、机关与直属单位党委、校工会、离退休工作处、档案馆、终身教育处、出版社。联系数学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朱宏,男,1963年9月生,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7月于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期间先后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数理统计专业脱产进修、四川大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1993年起,历任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副系主任,四川省彭州市政府市长助理(挂职),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院长;2007年1月起,任学校副校长,其中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作为第九批中组部、教育部援疆干部赴新疆大学任党委、副校长。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主管财务、基建、图书工作,分管计划财务处、基建处、图书馆。联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胡皓全,男,1964年9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7月于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起,历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兼微波工程系系主任、研究生培养处处长、学校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英才实验学院院长。2015年3月起,任学校副校长。主要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磁兼容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管研究生教育、后勤、医疗卫生工作,分管研究生院、后勤保障部、校医院。联系自动化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徐红兵,男,1966年10月出生,中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1991年获东南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7年8月起,任学校副校长。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测控系统及信号处理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与系统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主管科技、保密、产业、信息化、广东研究院、成都研究院工作,分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保密办公室、成都电子科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信息中心、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广东研究院、成都研究院。联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学院。
胡俊,1973年10月生,男,浙江省龙游县人,中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分别于1998年、2000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博士学位。2017年9月起,任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为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辐射、电波传播等。主管人事、保卫工作,分管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党委保卫部(保卫处)。联系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孔令讲,男,1974年9月出生,中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师,2013年任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2017年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2022年5月起,任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为雷达系统、信号信息处理等。主管本科教育、校友、基金会、体育、独立学院办学工作,分管教务处、英才实验学院、合作发展部、体育部。联系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
罗光春,男,1974年2月出生,中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任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历任信息中心副主任等职。2022年5月起,任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主管发展规划、法治、外事、国资、招标、学报工作,分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国有资产与实验管理处、招标采购中心、学报编辑部。联系格拉斯哥学院、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武好明,男,1972年8月生,中员,硕士。1994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设备结构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4月电子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5月以来,先后担任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一年级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2017年9月任党委,党委组织部、部部长。主要从事智能机电系统、工业工程等领域的学术研究,长期从事高校党务工作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徐谡,男,1964年3月生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中员,管理学博士,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10月任人事处副处长兼任党支部。2003年3月任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副院长,2004年8月兼任计算机学院党总支。2005年3月任计算机学院党总支。2009年10月任计算机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10年10月任人事处处长。2013年12月任人力资源部部长。2015年4月起任校长助理,计划财务处处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1960年被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2019年教育部和四川省签约共同推进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成长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基地。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永宁四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149万余平方米,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四季树木葱茏、湖水碧波荡漾、建筑典雅厚重,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佳境。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专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究未知、个性发展”六位一体为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扎实基础、知识综合与创新能力,未来能引领科技前沿、经济社会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引领性人才。学校设有25个教学科研单位,65个本科专业,其中1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在读本、硕、博学生42000余人。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2/3,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加,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的人数不断增加。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活跃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EEEXtreme极限编程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全球大学生基因工程大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等高水平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名列前茅。
学校已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一批国家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20余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大力实施学科提升战略,扎实推进理工深度融合,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5个。
学校大力实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战略,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科研工作定位,坚持“开放、聚焦、融合、奋斗”的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科技创新格局,不断提升集成攻关和原始创新能力。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创新中心1个,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1个,其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省部级科研机构7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3个。获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8项、部省级奖励320项。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在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设立研究机构,积极服务四川省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四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成都市共同建设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携手打造中国“西部硅谷”。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教师2500余人,教授近700人。截至目前,我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一批国外知名高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协议。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建立了海外高端学术培育基地和教学培训基地。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系列等世界名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境内学习环节和境外学习环节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40%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长短期留学目的地覆盖近50个国家和地区。现有1000余名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留学生在校学习。建立了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若干个国际联合科研平台。积极实施“一流伙伴计划”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格拉斯哥大学、麦吉尔大学等建立了本硕博层次的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电子科技大学以“求实求真、大气大为”为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国防建设和国家、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加强基础前沿交叉研究,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截至2023年6月)(注:本文由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独家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交流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7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元宇宙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元宇宙专委会),是由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汕头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市元宇宙协会、英伟达中国、海尔衣联网研究院、海豚大数据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全国20多所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赵沁平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李伯虎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主任;清华大学信息国研中心可信软件和大数据部常务副主任邢春晓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委员。目前已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30多家。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元宇宙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元宇宙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元宇宙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新商科专委会(简称:高校新商科专委会),是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北京物资学院、民族大学、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2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6月28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100多家。高校新商科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新商科教育、推动高校新商科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新商科教育提供专家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