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线之——重庆华川机械厂(国营204厂)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周边环境日趋恶化,局部战争爆发的次数不断呈上升趋势,中国面临四面受敌的危险。中苏关系恶化、中印边境战争、美国发动,一系列危机打破了我们“解决吃穿用,加强基础工业”的三五计划,1964年8月毛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渐改变工业布局”,1964年下半年,我国进入了全面备战状态。
当时我国的重点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和沿海一线地区,而这些区域都处在敌人的军事威胁之下,为此将西南、西北、豫西、湘西、鄂西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划为三线地区,三线建设就是要调整当时的工业布局,重点建设三线,同时将一线、二线地区的骨干工厂整体搬迁或部分内迁,亦或者在三线地区包建、援建新厂,在三线地区建造一个完善的第二工业体系,成为战略大后方。云、贵、川是三线建设最主要的几个省份,重庆成为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而合川则是重庆三线建设的桥头堡,华川机械厂(军工代号204厂)就是诞生于三线建设时期,主要生产综合火工品。
重庆三线年五机部通过多地勘探和评估,最终将华川机械厂的厂址确定在四川华蓥山山脉合川县草街镇(今重庆合川区大庙村)澳门第一娱乐娱城官网,当地人称石灰槽。1966年10月破土动工,厂区占地面积1620亩,根据“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原则,华川机械厂建在几条山沟子中,大体分为五个区域。一区为机械加工区,设有机械加工车间、冲压车间、工具车间、动力车间、机修车间;二区为火工品生产区,设有装备车间、计量室等;三区为底火装配和火品研制区,设有装配车间和研究所;四区为总变电;五区为总库区。
华川机械厂在建设期间,建设者们克服建筑材料和工人紧缺、运力不足等困难,他们有的住在村民家中,更多的住的是席棚子大通铺,条件虽然艰苦,但在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感召下,没有人有怨言,都争先做劳动模范,在所有参建者不懈的努力下,1971年大部分厂房竣工,能够达到试生产标准,同年年底就生产出合格产品。
七十年代,因对外军援、国内备战,使军品需求量极大,华川机械厂生产的针刺火帽、撞击火帽、针刺、火焰底火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各个生产弹药的军工企业,每年都能超额完成既定任务,多次获得表彰。1978年,华川厂成功研制曳光管发光性自动测试仪,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华川厂的生活区建设也日趋完善,办公大楼、家属楼、宿舍楼、招待所、活动中心、子弟学校、职工食堂、职工医院等一应俱全,很多设施的标准超过合川县城,厂里的职工和家属优越感十足。
八十年代,紧张的国际局势得到缓解,我国也于1980年结束了历时17年的三线建设,全面转向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军工企业也开始转型,本着“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模式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华川机械厂也开始进军民品市场,利用自身军工优势,先后研发生产了工业纸、摩托车配件等产品,1985年华川机械厂研发的14号甲针刺火帽设计定型,成为该厂核心军工产品。
90年代初到1995年,华川机械厂的民用产品主要以摩托车磁电机、汽车电机、风扇电机为主。由于建厂时重点考虑靠山、隐蔽、分散的问题,限制了华川更好的发展,1995年开始向成都龙泉驿十陵镇搬迁,2002年华川机械厂改制组建四川华川工业有限公司,2003年完成全部搬迁工作,华川进入了新的跨越时期。
2003年华川厂完成整体搬迁后,将老厂区移交给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用于办学,成为学校后,曾经的厂招待所成为学院综合楼、厂办公大楼如今是行政办公楼、一些车间则被改为体育馆、教学楼等。如今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校区,还能依稀可见华川的影子,很多当年的建筑物得以保留,它成为三线历史的见证,三线精神的延续,老一代华川军工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将激励这些学子们不负韶华。